首頁 >
精選
博望東西|呂舟:申遺11年,大運河如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
中國網6月20日訊(記者 葛蕾)當2014年大運河成功躋身世界文化遺産名錄,這條貫穿中國南北的人工奇跡,便肩負起更厚重的文化傳承使命。如今,十一個春秋已逝,這條全長超1000公里的巨型遺産,正以“活態遺産”的姿態,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版圖上勾勒著獨特的發展軌跡。作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大運河的保護早已超越單一的文物保護範疇。從北京到杭州,從漕運遺址到水利工程,它串聯起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南北脈絡,更是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。在城市化與商業化的浪潮中,大運河面臨著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時代命題。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保護理念,直指問題核心:當資本與原住民的利益發生碰撞,唯有讓當地社區成為遺産保護的受益者與參與者,才能實現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。當遺産保護從政府主導轉向全民行動,大運河才能真正煥發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當我們凝視這條流淌千年的運河,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迴響,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——它既是對“從保護共識轉向全民行動”的生動詮釋,也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鮮活注腳。
6月22日正值大運河成功申遺11週年,我們專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、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,與我們共同探討大運河的文化傳承之路。
【責任編輯:葛蕾】